内容详情

2020年开放课题系列推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心理危机的线上干预》

发布时间 : 2021-11-02 17:04:36 | 作者/来源 : 祁佳慧、王雪菲、于丽霞 | 阅读 :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心理危机的线上干预


作者:祁佳慧、王雪菲

审核:于丽霞、任志洪


最近大家可能发现,疫情相关的新闻又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有“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地疫情仍在发展中”这样令人担忧的,有“民警带隔离居民跳广播操”这样令人暖心的,也有“时空伴随者”这样令人咋一看觉得科幻的。

   回想2020年的2月份,大家刚知道疫情的时候,好像更多的相关信息都偏向让人焦虑恐慌一类,比如人们害怕被感染,害怕没有食物和生活物资,思念担忧远方的亲人,为医护人员捏把汗,反复跟踪最新的数据.....这是在非常时期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危机”。


1. 什么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包括传染性疾病,如甲型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还有涉及食品安全的,例如禽流感和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像2008年汶川地震、美国911事件等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都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焦建英, 胡志, 何成森, 杨平, & 方磊, 2014)。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指出,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然暴发、原因复杂多样、破坏性大、危害性强、影响广泛等特点。


2.什么是公众心理危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应激事件,即我们突然遭受到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响的重大事件。举些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去游乐园的鬼屋玩,被突然闯出来的“鬼”吓得四肢僵直,冷汗直流,甚至尖叫的时候,应激其实就发生了。应激反应及其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是不怕被吓的,有些人却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心理学家卡普兰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人们面临困境且惯常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困境,即必须面对的困境超过个体能力时,便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Crisis),其特征是高度紧张并伴之以焦虑、挫折感和迷茫感(Caplan, 1970)。


公众心理危机可以理解为更加严重和棘手的应激状态。从症状学的角度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公众心理危机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广泛性焦虑症(ASD)、恐慌症、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等等(廖艳辉, 2020)。


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其实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而且,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我们可能会更加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乐于助人。另外,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去想想这个问题,当我们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感到心里有一些不舒服时,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这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反应,并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问题。简言之,应激下的身心反应,是人们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的应激反应会随着应激事件的消退而逐步缓解,如果应激反应持续时间很长,甚至变得更加严重,自己无力承受,或有相关病史的,建议一定要及时去精神科专业机构就医或者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


3.线上干预——应对公众心理危机的好办法

在公众心理危机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节技巧,让自己更好地渡过这个时期。


像上文提到的,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状态和可能的原因,并接纳自身正常的应激反应,同时积极主动寻求干预,比如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寻求他们的支持;转移注意力,去看看电影,锻炼锻炼身体,避免专注于应激源;适当放松,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尝试深层次腹式呼吸。


另外,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专业的心理援助工作者,他们有的在线下,有的则通过网络或电话的方式为我们提供帮助。

在此次新冠疫情当中,为了更及时地解决新冠肺炎大流行中人们迫切的心理问题,同时尽量减少面对面干预所带来的传染风险,新型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线心理健康干预服务在中国已被广泛采用,再次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例如,2020年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汇聚了200多所高校和其它机构的专业志愿人员,包括轮值和后备心理咨询师3000余位,为社会民众提供心理援助支持。为保证心理援助的专业性,热线平台还组织了200余位培训师和督导师,为热线咨询师提供热线技能培训和专业督导。


服务对象只需要拨打热线电话或者从小程序进入,便可以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线上干预有许多优点,如较为自由的工作时间、避免直接接触的安全性、服务范围广阔、方便易得、隐秘性、网络普及范围广等(高文斌 , 陈祉妍, 2003 )。也就是说,忙碌的“打工人”和“学生党”,附近没有心理援助资源的小伙伴,以及对心理援助形式要自己的要求的朋友,都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求助。


但线上干预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通常情况下,求助者只能做一次咨询,咨询师对于求助者的情况变化也无法及时追踪,对于严重来电者不能及时转诊。除此之外,对于平台和咨询师而言,由于心理干预热线是免费接入,会有些骚扰来电。接听该类来电对线路资源和工作人员而言都是无谓的消耗(陈爱华 , 汪红梅, 2008)


另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线上干预还可以以多方联动的方式展开。如线上心理教育书籍、文章和视频讲座,网络自助干预板块等。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在网络搜索。


4.小结

经历过SARS疫情及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我国已明确将心理危机纳入应急处理体系,面对本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公众心理危机干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线上危机干预的普及和推广。


但“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危机仍然存在,我们相信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陈爱华, 汪红梅. (2008). 概述心理咨询热线的接听技能.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2(12), 76-78.

高文斌, 陈祉妍. (2003). 心理咨询热线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11(4), 400-404.

焦建英, 胡志, 何成森, 杨平, & 方磊. (20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进展. 医学与社会, 27(03), 78-81.

廖艳辉. (2020). 心理危机干预.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7(01), 1-3.

Caplan, L. (1970). Land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Nep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