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受疫情影响,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老师们摇身一变变身成网红直播,广大中小学生们开启了在家网络学习的新模式。
♥ ♥ ♥
新学期,新挑战,新的学习模式,你能轻松应对吗?
1、首先同学们先审视一下自己,你是如何认识网络学习这件事的?
网络学习嘛?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样的。
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会动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来学习,这类人善于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成未来的成功。固定思维的人认为个人能力是不会改变的,他们会很快对挑战感到恐惧,并对努力感到不屑[1]。在网络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的同学能把问题变挑战,在网上利用百度、视频、共享资源、讨论等开启多元学习模式,他们主要将精力用于如何提升学习能力中;固定型思维的同学可能会觉得网络课程太难了,讲课的老师没有互动,学校要求打卡、上传笔记,被很多负面的情绪所淹没,这些五花八门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很难将精力用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也许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打卡的时候,发展型思维的同学已经开启了网络学习的新天地。
网络学习嘛?享乐主义视角眼中的战神PK未来主义视角眼中的战神!
同是战神,差别真是不一般大?
享乐主义视角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义,比如:一天到晚沉浸在玩游戏,刷抖音中。未来主义视角习惯性往前看,具有前瞻性,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快乐[2]。二者的不同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尺度不同,享乐主义视角的同学只追求当下的快乐,不会考虑未来怎么样;未来主义视角的同学会考虑到我的理想是要考上省重点高中、考上心仪的重点大学、未来想成为像钟南山院士那样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为了理想我要排除干扰,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最理想的做法是我们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游走穿越。学习模式中开启未来主义视角,休息放松时开启享乐主义视角。
2、网络学习我们要怎么做?
要为自己创设一个有利于网络学习的环境,比如:安静的房间,关闭通讯、娱乐、购物软件等。给自己硬性的规定上网课期间绝不允许自己看手机,收发信息等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网络学习中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比如学不懂的时候会有消极的情绪,学久了会有不想学的情绪,有些同学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产生抑郁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关键是如何解决它,找到是什么想法让我有了这个情绪,想一下我的这个想法对吗?是否存在夸大的现象,怎么理性的去判断和解决它。同时建立积极的人格可以增加网络学习的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3]。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4]。
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来规划网络学习。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将事情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重要紧急的事、不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和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制定具体的计划,完成的打个勾。
重要
注意时间紧与松的平衡,紧张学习之余需要放松自己,喝杯水,听音乐、锻炼身体。学习方式要不断切换调整,在朗读、默写、上网课、做笔记、做题间相互转换,避免长时间以一种方式学习,防止大脑疲劳,增加学习的弹性。
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达到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心流(flow)是指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会感到充实而有成就感[5]。处于 Flow 状态中的个体几乎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体验活动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
(2)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任何其他的外在引诱最多也只可能使个体出现暂时的分心;
(3)自我意识的暂时丧失,如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饥饿、疲劳)等;
(4)行动与意识相融合;
(5)出现暂时性体验失真,较典型的如觉得时间过得比平常要快;
(6)对当前的活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感,即一个人能大致认识到自己能应对即将出现的后续行为并能对它做出适当的反应;
(7)具有直接的即时反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上一活动环节的反馈;
(8)个体所感知到的活动的挑战性和自身的技能水平间具有平衡性;
(9)有明确的活动目标[6]。
存在心流体验的个体是把动机、目标、注意力、时间、行动力、思维、掌控感、反馈、成就感等有机的结合起来。Liao(2006)通过建构模型来评估学生在远程学习中所体验到的Flow,研究发现Flow体验对学生在远程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很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7]。
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复盘,在脑海里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总结一下,总结出规律,提炼出重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重看一遍不懂的视频或是再查找一下相关的知识点、请教老师同学等。学会通过借助外力、资源等将学习效果最大化,比如通过微信群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讨论、答疑等。
当你心中有梦想,谁也阻挡不了你学习的脚步。
参考资料
[1] [美]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楚祎楠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采铜:《精进》,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3] DeNeve K M, Cooper H.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2): 197~229.
[4] Medvedova L. Personality dimensions: "Little 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 Studia
Psychologica, 1998, 40(4): 261~265.
[5][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陈秀娟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6]Csikszentmihalyi, M., Abuhamdeh, S., & Jeanne, N. Flow. (2005). In Elliot, J. Andrew, S. Carol, & V. Martin(Eds.),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pp. 598-60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7]Liao, L. F. (2006). Flow theory perspective on learner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in distanc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27 (1),
45–62.
作者: 王芮瑞
审核: 王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