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生后,为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专家建议民众居家预防隔离。举国上下纷纷响应号召,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待在家中,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家中禁足久了,不少人都抱怨道:“太无聊了!”无所不能的网友们已经开发出了“鱼缸钓鱼”、“麻将搭电视塔”等娱乐项目,借此寻找乐趣以摆脱无聊感。本期文章,我们就来谈谈居家隔离期间一种较为典型的情绪——无聊,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朋友们缓解这一情绪。
无聊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无聊是个体在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和动机缺失等特点。简单来说,无聊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但若放任不管,它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身处重复、单调环境中的个体会体验更多的无聊。疫情期间,我们待在家里少有机会外出,“家”就是我们接触最多的环境,这时我们比平常更有可能觉得无聊。网上有人甚至拍了短视频,展示“家中一日游”的实况。虽然是博人一笑的短视频,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或许可以改变我们面对环境的心境。
我们可以从自身和外界两个方面,改变应对环境的心境:
从自身来讲,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看事物。拍摄家庭短视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家”是栖身之所,也可以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为了符合“游览”标准,肯定要认真整理一下家务;为了“上镜”更好看,爸爸妈妈和孩子还要稍微梳妆一下——这一下子就这么多事可做。希望借此例子告诉大家,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生活充实而美好。
从外界来讲,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所处的“微环境”。比如进行家庭大扫除,既可减少病毒栖身的机会,也能让家里焕然一新。平时不做饭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菜谱,提高厨艺的同时,看到家人欣慰的表情想必很有成就感。仔细想想,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出行目前来看比较困难,把前面三个方面做足做细,是可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点事儿做,让自己忙乎起来,不要浪费时间。比如:看一部想看但一直没时间看的电影或电视剧,给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打电话或写邮件,或者做手工、练厨艺学习一项新技能,也可以坚持写一下日记,回顾整理以往或者2019年的个人事情。在假期里给自己充充电,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何乐而不为,又何谈无聊呢?
(本文的作者:龚悦琪,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
导师: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