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教育部多次推迟了学校的开学时间,这突如其来的超长假期,带给父母和孩子更多的相处时间,本以为我们可以快乐的享受家庭时光,但是,双方对彼此吐槽与抱怨却与日俱增,家庭中的亲子冲突也比往日更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冲突更为明显。
(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虽然“特别”的假期提供了比往日更多的相处时间,但是部分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不仅没有升温反而降温,紧张的关系也逐渐导致激烈的亲子冲突。
从心理学领域看,亲子冲突是亲子间发生的所有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只是把亲子冲突限制在双方所发生的行为冲突上[1]。简单来说,亲子冲突是由亲子双方表达不一致引起的,这种表达可能是言语的方式,也可能是非言语的方式(比如沉默冷战等)。由于青春期的少年逆反心理较严重,更喜欢与父母唱反调,所以可能引起更多的冲突。
国内关于亲子冲突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亲子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如家务事、学习、衣着、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发生频率最高约为一周一次[2]。因为疫情,青少年与父母长时间朝夕相处,亲子冲突的发生频率也许已变成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
一、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为何渐行渐远?
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亲子冲突是化解冲突的关键一步。而这,要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3]说起。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比较快,但其心理发育却相对缓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却很少想到这差别给少年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时期,青少年身体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幼稚性”并存,使得青少年的身心便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由此引发了种种矛盾,如下:
(一)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三)勇敢与怯懦并存
(四)高傲与自卑并存
(五)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并存
而最让父母头疼的莫过于青少年的“反抗心理”,但其出现也是有原因的:
(一)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少年们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与自尊,但是其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败,会产生过激的想法,认为障碍来自成人,而产生反抗心理。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加快,使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处于过度活跃(即:不协调)的状态,因此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反应强烈,甚至因为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三)独立意识的产生。青少年迫切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否认自己是儿童。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受,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而长久的朝夕相处,相比之前“上学上班”的日子,父母与青少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这是沟通的好时机,却也容易产生摩擦。
“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难免会对青少年加以管教与约束。但是如果父母忽视青少年的自主性、阻碍其独立性,强迫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反而会触发青少年的抵抗情绪。而隔离期间的“禁足”,也会使得双方的情绪持续弥漫于家中,这时,“门外是病毒,门内是抵触”,亲子双方都不好过。
(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二、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如何化解亲子冲突?
(一)父母篇
1、正视焦虑,给自己多点“小乐趣”
疫情当前,父母既要复工又要兼顾家庭琐事,还要监管孩子的学习生活,承担着平时未曾有过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家长感到焦虑在所难免,亲子之间也难免会因此擦枪走火,平时的一件小事也有可能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正视焦虑,适当地处理焦虑将有利于亲子间的沟通,避免亲子矛盾。
当家长感到焦虑时,可以试着与孩子分享感受,比如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有点焦虑,我想要自己待一待。”,也可以适当向孩子求助:“爸爸/妈妈现在有点累,你可以帮我扫一下地吗?”,这种沟通和分享的效果会比命令式的沟通好很多。
于孩子而言,这种主动表达行为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也在告诉孩子,如果你有心事,也可以主动和父母分享,我们可以一起解决。当家长和孩子开始进行有效、真诚的沟通时,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当家长感到焦虑时,也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在家做点喜欢的事情。感到焦虑的妈妈们可以试着学学自媒体短视频中的烹饪、瑜伽、舞蹈,给自己的生活找点乐趣。只有接纳自己焦虑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2、尊重孩子,给自己减少点“控制欲”
疫情面前,亲子关系紧张也与家长想控制孩子却感觉失控密切相关。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孩子,试图掌控孩子的生活。老生常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说起来简单,可做到却不容易。
诗人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当父母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去倾听沟通时,孩子不仅仅会有一种尊重获得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倾听与交流的技能,这对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日后人际交往能力都有积极影响。
疫情面前,面对宅在家学习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试着真正地尊重孩子,给孩子留有一些自己的时间、空间。
3、保留隐私,给孩子一片“小天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界定与他人可以共享的内容,以及共同拥有信息和空间的集体边界[4]。边界之外,视为个人隐私,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亦需要独立空间。
因防疫长期“困”在家里,一家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在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边界可能会逐渐模糊。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希望自己能够被当成大人对待,而独立空间恰好就是长大成人的一个外在的标志。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有需要瞒着父母的小秘密,相反这是孩子开始希望能够为自己负责的表现。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借此机会告诉孩子独立意味着责任。
小编建议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想知道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该属于孩子的隐私。订好后父母就该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权利。
(二)青少年篇
1、理解差异,对父母思想“多接纳”
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具有独立意识的青少年,我们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变化。但我们和父母的成长的背景、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都不相同,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很难保持一致。这种心理上的差异让处在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很容易发生冲突与争执。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差异带来的冲突后果,没有意识到差异的存在。
趁现在“禁足期”给了我们和父母一个静心畅谈的机会,可以试着多了解一些父母的世界,父母的成长故事等等。了解与父母思想的差异,接纳父母与我们的不同,意识到很多冲突是由于差异的存在,而不是父母的刻意针对。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与父母达成和解。
2、非暴力沟通法
作为善于学习、接受新知识的青少年,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法。依照这一方法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它的要点有以下4个:
(1)区分观察和评论,不对对方有先入为主的预设(比如我妈就是希望我一天24小时都能学习,我的孩子一玩游戏就会成绩下降),而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事论事;
(2)区分感受和评判,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是急于对对方的行为反应进行评判、指责等;
(3)区分彼此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着吃喝拉撒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交朋友这样的人际交往需求,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的自主性需求,以及做成某件事这样的胜任需求,父母和孩子都有这些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可能会出现碰撞,比如父母管教孩子的胜任需求可能会与孩子的自主需求产生冲突,在就事论事的沟通中可以尝试换位思考,在满足彼此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4)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多用肯定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请求,少用否定的句是表达自己不想要什么,这样的说话技巧对于请求对方做出你希望的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3、自我管理,做自己人生“规划师”
处在青春期的你,或许曾因为父母的管束而烦恼、愤怒,甚至为此起过冲突。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个时期是我们处于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关键期,我们不妨转变思路,把父母管理我们变成自己管理自己。与其父母催促,不如主动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遇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向老师、父母寻求经验、征询建议,借助他们的经验进行自我管理和做出选择。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安排,制定学习目标,做好时间管理,划分好每个时间段学什么科目,甚至把娱乐和社交时间都安排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目标后还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
当我们学会自我管理,能够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时,父母自然会相信我们,父母的约束会少一些,属于我们的独立空间会也多一些,与父母相处的问题和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Jeny Yau,Judith G.Sm etana,‘Adolescent-Parent Conflic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Child development,1996,67:1262-1275.
[2]Schan tz,C.U.,‘Conflict betwee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87,58:283-305.
[3]林崇德.(2008).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Hawk, S. T., Keijsers, L., Hale, W. W., III, & Meeus, W. (2009). Mind your own business! 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rivacy invasion and adolescent-parent conflic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3(4), 511–520.
作者:陈艺、程敏、吴玉婷、张雨、潘莹、李旭
审核:刘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