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什么网络中的我们“易燃易爆炸”

发布时间 : 2020-03-12 21:33:05 | 作者/来源 :  | 阅读 :

由于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的线下活动有所节制,便捷易得的网络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我们与别人讨论交流的重要平台。除了乐享网络社交带来的诸多好处外,网络中的我们,情绪更容易被“点燃”,即我们在网络交流中比现实交流中,更容易出现会出现较多的攻击性和偏激表达。

图源:百度图库,侵删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网络去抑制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简单来说,就是网友们在网络上会表现出更少的约束性和高自我表露性,说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做一些平常不会去做的事。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去抑制呢?

心理学家约翰・苏勒最早对这种现象做出系统论述,他将网络去抑制的原因归结为6个方面[1]:

一、“你不认识我”的匿名性

匿名性被认为是网络去抑制的主要原因,匿名状态降低了网络中负面行为的成本,网友们可能认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因此,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对个体的自我约束力降低,人们往往会表达出平时不敢表达的言语。

图源:百度图库,侵删

二、“你看不见我”的隐形性

在网络上我们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可能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很多社会性线索被过滤掉了。而在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中,对方的一个皱眉,一个摇头,一声叹息都会抑制我们的轻率表达。后来,有学者建议将匿名性、隐形性和缺少目光接触合称为一个新的概念,“网络的不可识别感”(Online Sense of Unidentifiability),并且认为对于不良去抑制行为,缺乏目光接触比匿名性和隐形性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

三、“骂完就跑”的交流不同步性

网络中的交流走时不是同步的,人们可以在发完攻击性消息后立即离开,而这仅仅只需要退出账号或者切换界面。网络交流的不同步性能降低人们面对对方回击的心理压力,所以人们对自己不合适的言论不会有在现实中那么大顾虑。

四、过度的自我投入感

由于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和隐形性,人们在网上与别人交流时会擅自给对方脑补出一个形象和声音。交流对方成了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一部分是由他在网络中的文字表达塑造的,一部分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塑造的。网络借由我们的幻想成为了自我表演的舞台,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不会去仔细看对方的观点,过度投入到自己的观点输出和行为表演上。

五、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想象

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可能会使我们将两者彻底剥离开,我们可能将网络世界看作另一个维度的存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网络世界里失去了约束力。

六、地位差异最小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权威人物时往往怯于表达。而网络为不同权利地位的个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权威被弱化,我们更容易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疫情期的网络去抑制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武汉封城已一月有余,钟南山院士曾经用坚定和怜惜的语气赞叹,“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而这座城市的人民,至今仍然在遭受除了病毒的另一重伤害。

网络放大了我们的恐惧、愤怒和怨恨,我们的情绪似乎有了一个安全的出口。

「都怪你们,你们活该!」

「全中国都跟着你们遭殃!」

试想一下,当一个真实具体的武汉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敢说出这样的话吗,忍心说出这样的话吗?

网络是一面镜子,哪怕我们看不见彼此,但看得到自己。

线上交流中,我们仍然要有尊重他人的自觉。网络中攻击性、侮辱性言论所指向的不是一个头像或用户名,而是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明确,这场疫情中生病的人、武汉人、湖北人、身处异乡不能回家的人、工作学习受到影响的人……统统都是受害者。

图源:百度图库,侵删

二、理性观点被淹没

网络本来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和别人交流讨论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观点,更新知识,扩充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如果我们放任网络中的情绪化表达,网络言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理性的专业意见被淹没,而极端、愤怒、浮躁的声音愈演愈烈。长此以往,网络就会形成“沉默的螺旋”。强势的一方会更强,弱下去的一方会越来越沉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面前,我们不能让科学失了声音,不能让专业丧失影响力。我们应相信科学,尊重专业,去接受和表达理性、平和的观点。盲从、野蛮与极端可能造成比病毒更大的伤害。越是疫情严重的时候,越要理性思考、冷静判断。

如何应对疫情的“网络去抑制”呢?

一、调控情绪

我们在网络上的失控行为一定程度上是源于负面情绪的宣泄不当。疫情期间,我们应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调动更多积极情绪,比如和父母、朋友多多倾诉交流,把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保证充足睡眠等。

二、 尊重他人

我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也要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保持礼貌,在点发送键前可以把文字对着自己读一遍,判断是否合适恰当。

三、及时回避

一旦发现陷入失控的对峙,及时离开。面对对方的攻击性言论,保留证据或者自行远离。若以同样恶毒的语言回敬,那么你也变成了他。有时沉默也会保护双方免受再次受伤。


参考文献:

[1]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21-326.

[2]Noam Lapidot-Lefler, & Azy Barak. . Effects of anonymity, invisibility, and lack of eye-contact on toxic online disinhibi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2), 434-443


作者:夏宇娟、石蕴玉、李苏、余萍、马祯

审核老师:孔繁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