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Facebook上的归属威胁:潜水和排斥

发布时间 : 2014-05-01 12:33:00 | 作者/来源 :   | 阅读 :

文献来源:Tobin, S. J., Vanman, E. J., Verreynne, M., & Saeri, A. K. (2014). Threats to belonging on Facebook: lurking and ostracism. Social Influence, (ahead-of-print), 1-12.

   Facebook作为当今风靡的社交工具之一,它把个体线下友谊延伸至在线环境。个体可与他人分享信息,亦可评论他人的活动,以及发送和接收私人消息等。社交网站的普及给个体满足归属需求提供了方便,但是社交网站的使用无形中增加了被拒绝和排斥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又对个体的归属感造成威胁。虽然网络欺负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问题,但是诸如个体感觉自身在社交网站上被忽视、被遗忘之类的较为不起眼的拒斥现象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过去的一些研究发现使用Facebook越多,预测到诸如较少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消极情绪。而其他研究者发现使用Facebook越多,社会资本,联结就越多,社会孤独感就越少。Ryan and Xenos (2011) 发现对主动写稿以及新闻和信息有着强烈偏好的个体,社会孤独感越低。相反,越是被动使用,社会孤独感水平越高。Similarly, Burke (2011)发现高水平的定向交流(特定用户间的互动)可预测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搭建的增加,以及孤独感随时间消逝。而高水平的被动消耗预测社会资本搭建的减少。总的来说,以往研究支持主动使用Facebook与归属感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然而,Facebook中的潜水者与受排斥者的归属感影响仍不为人们所知。Tobin, Vanman, Verreynne和Saeri对此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聚焦于Facebook,探索“潜水”和“排斥”对Facebook用户归属感的影响。 

  该研究对“潜水”和“排斥”进行了两个独立的研究。研究1,考察社交网站中潜水用户的归属感、自尊、控制感与存在意义的满足情况。研究2,考察社交网站中的排斥现象对个体归属感及相关需求的影响。研究1采用自然实验法,根据方便取样原则,选取一批经常更新个人主页的用户,并对检测诸位用户的需求满足基线。然后把用户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小组,一组为继续保持平时更新的频率,另一组为不再更新。但是所有的被试都可以登陆Facebook阅读信息。48小时候,被试再次完成需求满足测量。结果发现,连续48小时不在Facebook上更新内容对被试的需求满足产生了消极影响。控制基线水平后,不更新组的被试比更新组被试报告了更低的归属感和存在意义。研究表明当Facebook用户仅局限于分享信息,可能会体验到更低的需求满足。

\

  研究2采用实验室实验,招募79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有反馈组和无反馈组。研究者要求被试在给定的Facebook账户上更新状态,有反馈组的被试将得到不少于1条的评论;而无反馈组由于研究者事先设置内容可见的权限以至于被试所更新的内容只有自己可见,所以改组被试无法得到任何反馈。结果发现,更新状态后的反馈会影响用户的需求实现。无反馈组的被试的归属感、自尊、控制感以及存在意义比起有反馈组被试水平更低。
 

\

   上述发现说明用户在使用Facebook过程中不主动更新内容或是未得到他人反馈,都会影响用户的归属需求。该研究较以往研究得出了一个更具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该研究使用的真实的排斥情境而非想象情境,这点已超越前人的研究。

 

关闭